“那段日子充实而又宁静。”中化国际新加坡公司董事总经理冼明谈到去年在新加坡的8个月,眼光中仍有些神往。那时候,他每天早上坐地铁上班,听着ipod里传出的音乐,怀里揣着50元新币的公交卡。忙忙碌碌一天后,他回到租来的公寓,一边静静地阅读管理方面的书籍,一边构思自己10万字的MBA毕业论文。
当然,冼明在新加坡并不是为了享受生活,而是为中化国际建设一个海外的指挥中心,统领从迪拜、韩国到莫斯科的诸多海外公司。他的任务并不轻松,却时常感觉“如鱼得水”,去年开业仅半年就营收数亿美元,并实现盈利几千万美元。这或许是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引资不是“一锤子买卖”
中化集团是我国四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,连续11年名列财富500强之列。对于该集团的上市公司———中化国际,新加坡负责招商引资的经济发展局自然青睐有加。为了鼓励中化国际在新加坡建立地区总部,经济发展局给了中化很多优惠条款,企业所得税也大幅减免。
“关键他们没有干一锤子买卖,而是一个全程的跟踪服务。”谈到这里,冼明颇有些感慨。经济发展局不但派要员参加了中化国际新加坡公司的开业仪式,而且经常过来走动“嘘寒问暖”,为他们解决很多细小的问题。
除此之外,经济发展局还扮演了“红娘”,经常给他们介绍项目,前不久就拉了一门亲事———当地的精细化工研发项目。在冼明看来,经济发展局并不是对一个国家、一个企业这样,而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引资对象。
建设海外指挥中心
冼明透露,当时选择在哪里建设海外指挥中心,中化国际做了很多调研。在比较的过程中,新加坡的优势彰显无疑:政府管理透明;亚洲文化、华人主体非常容易沟通;更重要的是,新加坡是国际金融、航运、贸易中心。当然,对于中化国际而言,新加坡还有一个重量级的砝码———国际三大石化中心之一。这一切都促成了最终的选择。
现在,新加坡已经成为中化国际重要的海外指挥中心,享有资金调配权,相关海外投资机会的信息也会向新加坡集中。去年的初创时期,冼明在新加坡的时间超过8个月,连制单这样的小事也可能亲自动手。现在一切走上正规,他一个月也要回新加坡几天,拜见重要客户,参加各种活动。
目前的中化国际新加坡公司仍然以贸易为主,冼明说并不打算“超常规”发展,而是一步一个脚印,把基础打打牢。不过,中化仍打算充分发挥新加坡的地理优势,加大采购橡胶等天然原料的力度。
中航油事件的启发
同样是国企在新加坡的子公司,中航油(新加坡)公司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,其负责人出事时甚至还顶着“新加坡中国企业协会会长”的头衔。事情发生之后,总是有朋友会问冼明的感受,这让他也倍感压力,也促使中化国际从上到下立即排查内控漏洞。
“中航油的问题不能与国有企业划上等号!”冼明非常强调这一点。在他看来,该公司的内控监督失灵只是个案,包括中化国际新加坡公司在内的很多中国的优秀企业,都采用成熟的“矩阵式管理”,从而有效地做到了权力制衡。
不过,让冼明感到欣慰的是,他们的新加坡客户都非常冷静,并没有因为中航油事件将中资企业一棍子打死。此后他们的业务仍然得到合作伙伴的支持而蓬勃发展。
而中航油事件后,冼明也坚信了一个理念,要把自己当作“本地”公司,努力学习当地法律,融入当地环境,不能总是想着自己可以例外。
从新加坡我们能学到很多
“一个优秀的民族需要虚心地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,中国就可以从新加坡身上学到好多。”看来在新加坡生活的经历给冼明带来的收获还包括文化层面。
类似于社会治安的软环境是新加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。冼明向记者描述,小孩背的包敞着口也不要紧,女孩子走夜路也不觉得特别危险。到了周末,整个城市就变了。因为新加坡人的心不那么浮躁,懂得把工作和休闲分开。
给冼明印象最深的是,新加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到位。跨国公司的新产品总愿意在新加坡首发。这样一来,新加坡人既可以率先享受到新产品的乐趣,又可以更快地学习到新的东西。
“在新加坡的员工带着他们沉淀下来的海外底蕴,日后回到上海,会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。”说到这里,冼明意气风发。